《河边的错误》
魏书钧从《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再到这部《河边的错误》,最为突出的电影美学特征,是犹如导演阿巴斯一样,要“探讨电影与生活虚实的边界”,这也是他们缕缕在国际影展获奖的一大原因——探索电影的本质与边界。
魏的前两部电影偏纯文艺,受众和票房不佳,于是第三部《河边》,他开启了文艺与商业杂糅的尝试。商业化的悬疑叙事,更多的预算,更大的卡斯配置,这都是为了自己还能有机会拍下去而做的努力。
但《河边》因为文艺与商业强行缝合,而产生的对抗与割裂,也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不说“改编自余华小说“还真不会觉得是有素材底子的。
我是看了原著再去看电影的,它的确给了我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就原著本身而言,我觉得是精彩的。直到看到结尾,可能会让读者恍然大悟“余华真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也只有在小说里才能以:马哲本身无法找到凶手,陷入自我迷失和纠缠之中,最后决定把疯子一杀了之,算是给自己一个答案,但讽刺的是局长却教他以”精神问题“来逃脱司法公证的审查流程,最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也“疯了”...这不得不说实在是妙!
我认为就电影本身来说

看不懂但试图看懂的观众,成为了无数个坐在观众席看舞台破案的马哲。
看不懂但批判咒骂的观众,成为了逼死“疯子”们的大多数“正常人”。
认为懂并发表解读的观众,成为了只看到部分事实就嘎嘎叫嚷的鹅。
真正懂但一言不发的主创,是那条见证一切但默默流淌的河。
各路观众的反应,也是《河边的错误》play的一环。电影搭配这些观众百态食用,才真正凸显了荒诞和黑色幽默。
[河边的错误]

宗师级犯罪片 如梦之梦——《河边的错误》试解读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juexwj.com/a/5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