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的人设导致他注定孤苦一生并且早死,还要坚持这人设么?
男主对数字的热爱和天赋导致他必须经历被人误解,包括他的母亲爱人和他的神;注定要奔赴他乡,不再属于他的宗教他的饮食,而面对冷冰如雕塑般的骄傲的英国所谓的科学家们和对他充满偏见和恶意的士兵
如果可以选择,他会选择留在家乡,继续他的记账员的生活么?
其实只是他刚好是个数学家,又是印度人,又是通过书信短暂的一生惊人的成就让这个故事显得特别。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要面对自己的人生使命呢?健忘村里舒淇对爱情的执着

一位来自印度的数学天才拉马努金,在那个种族歧视仍比较严重的年代,他有幸遇到了许多的贵人。
在没有工作时,有位老人家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有了工作后,他的老板发现了他在数学上的天分,于是向数学家哈代推荐了他;幸运的是,哈代也愿意承认他的天分,于是帮助他到了英国剑桥。
就是哈代,在那个战争年代,帮助他免于被征入伍,帮助他能够安心做研究,给他鼓励,也在最后帮他争取到了三一学院研究员的身份。这对拉马努金来说,是终身的荣耀。
当然,作为一位学者,我想他不是虚荣的人,他的开心更多地来自于自己成功的兴奋和自己的成果被承认。
当然,在这期间,他经历过孤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术上;他也经历过种族歧视的欺凌。只是幸运如他,他还有数学,还有他的导师。
这样一位数学天才,却在而立之年之后很快就去世了。可惜,遗憾。且不说是数学上的损失,从我的感受出发,最多的是对生命脆弱的叹息。
但是,他的死,算是天灾么?只能感慨他不幸得了肺结核么?
在我看来,其实不是。
他一人只身来到伦敦,支撑他的
数学作为一种符号游戏,其本身是暴力的,相信数学和信一个神在这方面没有本质区别。男主的老师就坚信‘证明’这个‘神’,而男主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两个神并没有亲自下场打一架,但男主和男主老师的矛盾冲突却无法避免。
电影里展现出来的是“证明”之神,对宗教神的全面碾压。这种碾压是物质化的,无关于数学真理,而是关于是否能通过“证明神”的仪式通达数学真理,你搞宗教神的那套是不行的,你必须小心的切除掉你宗教神的仪式,甚至是食物,肤色等等,切除之后用全然“证明”教的仪式来重走一切。

读完《知无涯者》,感觉全世界各地的鬼才神人泰斗翘楚也许是平均分布的,但是赏识和发掘他们的伯乐平台却是少得可怜,ramanujan虽然英年早逝,但更多的是生不逢时生不逢地,如果不是剑桥的哈代教授极力指导以及剑桥这块惜才的肥沃土壤,这个印度小三永远只能是一个终日养妻生子为五斗米折腰的小会计,而不可能在一年就入选大学院士并留下与牛顿手稿分庭抗礼的数学公式。另外,过去一百多年夺走数亿生命的绝症肺结核,在ramanujan死后24年,即1944年美国人发现了链霉素并又在1952年发现异烟肼

人物传记片,印度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的故事,如果你对数学还有一点兴趣,对未知还有一点渴求,不妨一看。故事主要发生在一战期间,拉马努金被哈代赏识,从一个普通印度文员一跃成为剑桥三一学院学员,最后因为整数拆分的贡献,更荣获皇家院士。电影还原度很高,哈代,拉马努金,littlewood,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数学大师济济一堂,罗素也露了个脸,不过电影并没有详细说明罗素因为反战的言论被剑桥辞退。电影对当时的生活细节,时局,都有描述,例如哈代和littlewood在打的网球,那是温布顿网球的前身,拉马努金是婆罗门,每天要焚香祈祷和斋戒,印度的纸张很贵,但来到剑桥,看到那么雪白的稿纸,拉马努金有点舍不得浪费,印度人在英国受尽歧视……拉马努金和哈代亦师亦友,两人关系也是戏剧的主要冲突,哈代是无神论者,所有公式定理都要经过证明,方得以发表,拉马努金信奉婆罗门,他确信他所知道的定理和数学公式都是神的旨意。哈代一直追问拉马努金,那些公式推导没有经过证明的是如何得来,直到离别前,拉马努金说,这是他的神,每天把它们放到我舌头上

首先声明,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理解宗教和科学的人,我一直在用自己的经验和仅有的逻辑理解这些艰深晦涩的词。
先说片中拉马努金对待宗教的态度。八个字总结,虔诚之至,深入内心。小时候的拉马努金在“祷告”(一种宗教仪式,暂时用这个词表示吧)时晕了过去,醒来后告诉他妈妈自己看到了女神。后来,他对待出国的态度,露营求女神允许出国的行为,对待非素食食物的行为等,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他的理解里,是宗教的力量让他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新的世界,发现了数学之美

“知无涯者”追求纯粹本身已是神性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juexwj.com/a/1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