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6年第56届戛纳金棕榈奖《大象》Elephant”片名的由来?导演(编剧)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说关于片名的想法来自1989年Alan Clarke的同名短篇暴力电影,“大象”这个词意指something metaphorically huge that we all see and we all choose to ignore(若房间内出现了一头大象,那么因为它如此巨大,虽然大家都看见了它,但所有人都选择自觉无视它)。
片尾坦克在阳光灿烂的一片耷拉脑袋的向日葵地里,噶然而止,也是这么个意思吧。
战争和人类的关系,就像疾病,永远的恨,永远的躲不开。我个人以为这是《无主之地》之后,最好的描写战争题材的电影。怵目惊心。
一双双眼睛直指人心,战士的,“恐怖分子”的,孩子的,母亲的,俘虏的……我不能描述,选择无语。
今天先和同学去电影院看了一遍意大利语配音无字幕的版本,和往常一样仍旧是没怎么懂。尤其是有个地方全场都在笑的时候我和同学还一脸茫然。
于是回家把之前很早就下下来,只是一直没看的黎巴嫩拿出来看。有中文字幕就是爽啊。我才知道原来他们笑的是那人在讲述自己和老师的激情。把我也看硬了。lolz
总的来说,电影不是很长,开头和结尾的向日葵场景很美。不过我怀疑真的有这么个地方?在黎巴嫩?
刚开始我还没太搞懂,以为他们是在地下,因为给我感觉是敌人都看不到他们,不过结果证明我比较傻。
我觉得这几个菜鸟士兵也太菜鸟了点,既然下决心去打仗,还这么胆小懦弱,不要说我没经历过这场面就没资格这样说,事实就是如此,要是没开枪的胆,打什么仗啊,吃饱了撑的!不过另一方面来讲,几个演员都演得不错,颤抖得很真实,流泪也流得不错。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地方我觉得不怎么自然。就是当有人从外面看瞄准镜的时候,我在想他们知道有人在看着他们?如果知道尤其是那个失去丈夫女儿的女人,她难道还有时间去看镜头,展示一下自己的表情??

前晚看了这个著名的以色列片“黎巴嫩”。
全过程除了心惊肉跳,脑海中可笑的划过3个字——GDP!GDP!
我可是反战的人。可是如果国家不强,你拿什么反战?乞求别国的良心吗?
这片子让我更深信个人是有良心的,哪怕坐在坦克里对无辜敌方百姓投出国际违禁的残忍的磷弹的士兵。
但如果你要归结到“国家”2字,一切良知在国家的对撞中就都灰飞烟灭于这个没有具体人性的冰冷体制了。
批判“国家”这儿不好那儿混帐再容易不过,但要解决问题,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国家内每个人都要担起责任,否则就都是空谈。可惜现在很多人大手一挥痛骂国家的时候,不知道把自己游离在哪层空间了——请问,你不就是你所骂的,千疮百孔的国家的具体一分子吗?不负具体责任的批判,永远不会有用。

《黎巴嫩》成为一个杀人狂魔之前,他也曾是个人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juexwj.com/a/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