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认为电影改编就应该对原著有所创新,电影里加进了很多东西。刘震云原著更像是一篇严谨的报告,着重于大事件大政府与小人物民众的对立,有着斩钉截铁般的深度和力量。电影里增加人物纠葛的细节,战争和日本人也介入了,所以它的集中性必然被削弱了,原作中对白修德的叙述篇幅是很大的,但是电影并没有这么表现,他戏份不多,真正的主角就是那几口人组成的临时团体,是原创的。而这是作为一部反映时代历史的贺岁电影(还是有商业性)所必须具备的看点。孰好孰坏,不是应该这样草率下定论。
想指出几个点:1.电影所增加的“宗教救国失败”的线路,就是张涵予出演的部分,是断的,感觉让人摸不着头脑。2.军粮救济,李雪健演的这位舌战群儒,这群儒的演技对白突然给人一种与影片现实主义的大氛围十分违和的调侃喜剧风格。好像刘震云突然调皮了。3.张国立演的地主,某些抒情时刻他不讲河南话了,突然变正宗普通话,但这样的艺术表达效果我以为未必就是好的。
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它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都不是简单的批判
关于生死,经常会提到这样两句话,一个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二个是:早死早超生。
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抱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状态生存着,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政府腐败,或者是小到被恶霸欺负,也是能忍就忍了。倒是真的很少看见动不动就说:老子拼了,这条命就算不要,也要弄清个为什么来!但毕竟有个命才是根本嘛,命都没了还讲什么呢。
但是看完《1942》,一个问题就浮现出来,生命确实是根本,但是为了活命,其他任何事情都得靠边站?
灾民们选择了活命为先这条路,于是先有一帮人吃大户,吃完喝完顺道把大户家洗劫一空,再之后这块土地上已没有可以吃的东西了,于是开始逃荒,在路途上,先卖儿女,再卖妻弃老,甚至吃人。为活命,逃了一路,吃了一路。丢下的又何止是漫山遍野的尸体呢。
七十年之后的今天,假如饥荒又一次出现,电影里的一幕幕会不会又继续上演,我心里没底,我不知道每个群体都会怎么做。也许这个时候政府又假装没看见,各个新闻报道里都不会出现关于饥荒的报道,42年即使《大公报》被责令停刊,也还有民营报刊继续报道

这次冯导选择拍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内容绝对非常写实的,看得观众们非常心酸,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河南闹饥荒的历史。影片带有些许艺术性,却能深刻反映那个年代人们面临着饥荒与战乱的多重困难,生活得极其悲惨。看过本片后定会默默为片中的角色落泪。片中的那些老戏骨们都贡献出了非常精湛的演技。

电影没看过,也不准备去看,但看到疯狗冯在微博里仿佛此片很牛逼似的极力鼓吹时,就不禁想起他在新浪微博里骂道:你们这帮畜生!还来自领身份证。
疯狗冯在微博里称只要侮辱舒淇或者对其不敬的,皆为畜生,为何呢?只因为舒淇在其影片里演了个笑笑,这个演笑笑的演员是花斑狗要好的朋友。而被这花斑狗称为畜生的则大多曾是他的观众和影迷。
当初对于舒淇事件,我既没参与也没发表过任何意见,但肯定有狗粉会说:那你TM干嘛要去自领身份证呢?你这不是自讨咱狗爷的骂么。
这我得辩解下,虽然我没在这次事件上发表过任何评论,但我看过舒淇扒逼漏乳的照片,虽然她是自愿扒开给人们看的,但不代表我会充满道德的看,年轻时也对着舒淇撸过管,那么我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也侮辱了舒淇,虽然我没有直接射在她脸上,我相信,跟我一样的不在少数。当然舒淇是黑是粉就不在本次讨论范畴了。
这个社会目前已经极度包容了,从一个扒逼露肉的三级明星到装逼膨胀的三流导演都觉得自己是腕,也都拥有众多拥众,但具有正常思维的人们都能够坦然的接受他们了

我推荐《一九四二》。
这是一部“哭笑不得”的电影。面对着努力营造的有阶级感的人性原始的暴露,我老觉得这是电影,电影怎么能让我哭呢。而对被悲伤包围的观众们包围着的我自己而言,我笑出声来,我还算有人性吗?
我穿着衣服来看电影,我想我算是有人性的。我笑笑怎么了我,我花了可以买八十个馒头(可以让我足食半个月)的钱来寻求精神满足,我笑笑怎么了我。我有几次想笑来着,我给憋回去了。我有好几次听到别人笑来着,我听到他们也憋回去了,于是我继续憋着,我开始考量我的人性在不在,我看看我的衣服还在,我好想穿电影上有破洞的棉裤啊,我出汗了,我脱掉了外套我还是出汗了,我想还是算了,那是投资方买的,明星穿过的,太贵。我想周围的观众是都是悲伤的么,我仔细想想,不一定。有生孩子的就有死孩子的,生孩子不一定是高兴的事,死孩子也不一定悲伤的事,人人不同。电影也有很多方向,《一九四二》可以说自己是一部喜剧,沿袭冯小刚一直的风格,喜剧可以成为赚钱的理由,悲剧就算了,民族悲剧还用来赚钱,想想还是算了,不合适

一九四二:超过非诚勿扰2046倍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juexwj.com/a/58329.html